11月6日,在一年一度的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即將向北調水之際,記者來到位于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的江蘇油田,感受油田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在油田永14-5井場,機聲隆隆,熱氣騰騰。從井口循環出來的鉆井泥漿,通過泥漿處置系統稀釋、絮凝、分離、壓濾等步驟,分離出泥碴。泥碴被特制車輛送到有資質的化學品處理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分離后的漿水,被送到采油廠污水處理站,經過二次處理合格后回注地層。
“江蘇油田每年鉆井100多口,鉆井廢棄泥漿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從生產源頭保護了水鄉生態。”江蘇油田礦業開發泥漿不落地項目經理李偉說。
油田生產離不開鉆井,鉆井生產離不開泥漿,泥漿被稱作“鉆井血液”。鉆井泥漿有多種化學成分,傳統處置做法是挖一個大型泥漿池,對其進行天然曬蒸,最后對殘渣進行掩埋或運走二次處理。泥漿池占地在很長一段時間難以復墾,造成土地資源浪費,而且江淮多雨,每逢雨天,泥漿池容易水滿溢出,造成污染風險。
2020年9月,江蘇油田引進鉆井廢棄泥漿不落地處理系統,經過技術改造,摸索出適合江蘇油田泥漿處理的添加劑配方,在臺15-1井試驗成功后,迅速在全油田推廣,降低了鉆井生產給環境帶來的風險。
他們對廢棄泥漿實行閉環管理。“廢棄泥漿從井口出來,經攪拌罐、加藥罐,實施固液分離,形成了泥碴與液體,檢驗合格后,再由專車送到指定地點再次處理,從源頭到歸處,對整個過程進行全程監控。”泥漿不落地項目副經理韓丁說。
在永14-5井場廢棄泥漿無害化處理現場,記者看到基層單位廢物轉移四聯單。第一聯清晰地注明廢物名稱、類型、產生單位、產生地點、數量、時間,以及廢物簡述等信息,由產生廢物單位的負責人簽字。第二聯由負責拉運的駕駛員填寫,詳細注明拉運者姓名、車號、數量、行車路線等信息。第三聯是接收單位聯。鉆井廢棄泥漿拉運車安裝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行車路線全程監控,泥碴運送數量必須前后一致,不得缺斤少兩,否則作為事故處理。為了防止行車途中發生意外事故,他們還制定應急預案,最大限度保證廢棄泥漿“顆粒歸倉”。
為了保護鉆井現場環境,每口井的泥漿處理完、設備搬遷后,現場實現工完料盡場地清,并拍照上報,項目組定期評比,獎勵前3名,處罰后3名。
他們還對處理后的泥漿進行二次利用。“泥漿無害化處理后,固體部分送到有資質的處理廠,經過二次加工后制成工業用磚,用于建筑、鋪路等領域。液體部分送到采油廠集中處理合格后回注地下,避免采油造成地層虧空。”李偉說。
“江蘇油田位于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江淮生態大走廊,我們在找油上產的同時,理應扛起生態保護責任,加強廢棄泥漿全過程管控,深化處理工藝研究,防范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江蘇油田礦業開發董事長、總經理邱澤惠說。
目前,江蘇油田有10套廢棄泥漿處理機組,滿足鉆井泥漿無害化處理需要,2021年以來,鉆井廢棄泥漿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累計處理廢棄泥漿30萬立方米。(本報記者 劉繼寶 通訊員 桑 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