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繼農(左三)與工作室成員一起攻關新項目。本報記者 宋國梁 攝
該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設工作室1個、實踐操作場兩個,致力于技術攻關創新、成果研發推廣、技能人才培訓,2018年被授予“湖北省技能大師工作室”稱號,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石化名匠、湖北省技能大師、江漢油田首席技師吳繼農領銜。吳繼農帶領35名技術骨干,圍繞試油作業、特種設備維修、機械加工、地面工程、油氣井測試、井下工具等多個油田主體專業,持續開展技術攻關。自成立以來,工作室取得各類創新成果350余項,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授權68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累計為企業創效1億多元。
樓小梅 劉文錦 余孟輝
圍繞油田主體專業,由石化名匠吳繼農領銜的技能大師工作室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從基礎抓起,立規矩、建制度、添設備,逐步豐富發展,成為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硬軟件較為齊全的創新攻關陣地,為江漢油田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聚焦油氣一線攻難關
“精準校深裝置我們連夜做好了,清河經理部的任務就算完成了。”4月10日,剛完成新訂單的吳繼農,雖然有些疲憊,但難掩笑意。之前,他走訪清河采油廠,得知試油抽汲作業在工具拉出井口時存在安全風險后,組織團隊研發了這一裝置。該裝置不僅能準確顯示工具入井深度,還能在工具接近井口時進行聲光預警,確保了抽汲安全。
多年來,吳繼農帶領團隊聚焦油氣一線,通過現場走訪、基層申報等渠道,帶頭攻關,先后解決油氣井技術難題300多個,累計增油15萬噸。
隨著頁巖氣開發的深入,工作室將攻關方向從采油延伸到采氣。涪陵氣田地處山區,彎道多、落差大,采氣平臺供水管線連接靠人力擰絲扣,耗時耗力。“我們挑選有經驗的技師組成攻關小組,很快便研制出自行式液壓連管機。”吳繼農說,新設備在山區施工中表現出色,有效降低員工勞動強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近年來,工作室先后攻克打水泵、注脂、放噴點火等氣田施工中的技術難題,研制出16項成果,累計增氣4.7億立方米,有效提高了頁巖氣產出率。
推廣技術應用創效益
“創新成果要在生產現場應用,才能真正體現價值。”在吳繼農的帶領下,工作室建立了“首創應用—正向循環—廣泛推廣”的成果應用模式,推動了多項成果廣泛應用。
工作室研制的一體式泄油器,成功解決了老式泄油器因銷釘脫落、密封不嚴導致抽油泵漏失的問題,使得油井重復作業井次降為零。吳繼農帶著團隊成員跑遍油田的各個井場,手把手教一線員工安裝使用一體式泄油器,還定期回訪,收集反饋意見,持續優化產品性能。該成果累計創效450萬元。
他們還通過微信公眾號、技術交流會等途徑,加強成果推廣。工作室研發的全自動油管內徑檢驗規,將每口井的檢管工效從8人8小時縮短至2人45分鐘,代表湖北省參加大國工匠創新成果展覽。目前,工作室的300余項創新成果被廣泛應用,累計創效1億多元。
傳承工匠技藝育人才
“3D建模幫我們降低了試錯成本,已成為創新攻關的必備技能。”4月18日,吳繼農為聽課的學員講解3D打印技術。
工作室堅持開展多專業聯合攻關、創新成果研討會等培訓交流活動,為技能人才增強創新能力搭建平臺。兩年來,他們開展了100余場培訓交流,深受員工歡迎。“ 我學了CAD制圖、車削加工等技能 ,收獲滿滿。”自從參加聯合攻關項目后,工作室成員鄭俊才的視野更寬了,技能更加全面了。他先后完成創新成果10余項,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在員工隊伍中的名氣越來越響。
工作室還在各年齡段、各專業打造人才梯隊,鼓勵他們勇于創新。目前,工作室規模壯大到200多人,其中15人在各類競賽中獲獎,培養的人才成為服務油氣上產的技術主力軍。
【留言板】
□ 石化名匠 吳繼農:
工作室能夠獲評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我深感榮幸。今年,我將帶領團隊繼續攻關創新,解決生產現場難題,重點從帶壓作業投堵技術研究應用、液壓鉗自動推送裝置完善、井下油管機械打孔技術優化,以及鋼絲繩索快速修井工藝拓展等方面入手,力爭清除制約修井提速提效的絆腳石,為油田發展添磚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