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維東 通訊員 李國棟
打開電腦里的勘探三維立體模型,高山、峻嶺、溝壑……形態各異的地層被標注為不同顏色,孔隙度、滲透率等躍然“屏”上,面積2500平方公里、縱向跨度5200米的探區盡收眼底。
“這個模型能讓看不見、摸不著的地下情況‘活靈活現’,指導我們的油氣勘探開發。”8月18日,記者來到勝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室黨支部書記陳雨茂告訴記者,模型整合了地震、鉆井、測井、錄井等地質數據,應用數智化技術構建而成。
勝利油田于2019年著手模型研究,2023年建成東營北帶勘探三維立體模型,利用其在常規油氣勘探領域指導部署井位6口,落實儲量規模超千萬噸;2024年以來,在非常規領域建立五大洼陷頁巖油地質三維立體模型,覆蓋面積1186平方公里,鉆井中靶率達100%、優質巖相鉆遇率在95%以上、流體預測精度達97%,多項指標打破紀錄。
“三維立體模型建設過程好比建造一座大樓,構造建模是建造大樓的‘四梁八柱’,儲層建模和流體建模則像是搭建大樓內的每個房間。”勝利油田油藏地球物理高級專家劉浩杰說。
研究人員根據地質構造圖、小層平面圖等基礎圖件,結合地震、測井、錄井、試油等數據,基于地質學規律和數學算法,對油藏進行構造建模、物性建模、流體建模,為油藏開發研究設計、縫網壓裂優化、鉆井風險防控等提供全流程技術支撐,進而提升油氣資源動用率和采收率。
算力是三維立體模型的重要支撐。走進研究院計算集群機房,1560萬億次/秒的澎湃算力具象化為成排機柜全速運轉,指示燈如夏夜繁星明滅閃爍,成千上萬條光纖線纜整齊排列,海量數據在其中流動和被解析。
三維立體模型為打開油藏提供更高效的方式。井位部署是一項系統工程,綜合物探、地質、工程等專業的信息和成果,才能精準定位地下油氣資源。傳統的井位部署工作主要依賴地質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個人理解不同,容易陷入“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認知局限。
“現在手握模型,想看哪就看哪,油藏情況十分清楚。過去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現在是‘一覽眾山小’。”研究院東營東部研究室副經理李迪說。
過去與各方溝通井位部署工作時,李迪常用二維圖紙介紹,地下油藏的三維形態全憑想象,有時“輸出端”和“接收端”不在一個“頻道”上,溝通成本大幅增加,影響工作進度。如今,各專業的數據、成果都被集合在三維立體模型上,溝通交流起來快捷方便多了。
三維立體模型還讓勘探組織運行變得更加高效。地質、工程等專業數據和成果集成在同一平臺上,讓各個部門、線條能夠打破壁壘,在同一個模型上更好協作,彼此相互佐證、校正研究認識,實現技術和成果的集成和繼承,推動研究從二維圖紙向三維模型、從經驗驅動向模型驅動的深刻變革。
東部探區是勝利油田勘探開發主戰場,當前正進一步深化勘探、開發、工程一體化工作。探區儲層類型多樣、構造復雜,三維立體模型融合各線條信息,是一體化工作的好幫手,能夠開展一體化設計和可視化優化調整,助力各線條形成合力,快速發現和鎖定有利目標,不斷提高井位部署成功率。
夜幕降臨,研究院的辦公樓依然燈火通明。陳雨茂一邊看著屏幕里跳動的數據,一邊向記者介紹,勘探三維立體模型的下一階段是透明盆地建設,當前他們正致力于濟陽坳陷透明盆地建設,減少勘探開發決策失誤,給油氣勘探開發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