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紫函 通訊員 王卓然 席海宏 牛尚義
近日,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拉尼娜事件進一步持續。一般情況下,發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發生大范圍寒潮或持續低溫天氣的可能性增加。作為冬季供暖的主力,天然氣正面臨保供大考。
3月中旬,上個保供季結束,今冬明春保供的準備工作隨即啟動。國內氣田開發高效推進,天然氣產銷運行安全平穩,儲氣庫接收站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速……8個月的精心準備,只為冬季保供蓄力聚能。
從初春到深秋,從四川盆地到長江兩岸,從井場到千家萬戶,為了人民群眾溫暖過冬,中國石化上下一心、全力保供。
今冬明春保供形勢嚴峻,中國石化穩運行、穩市場,“穩中求進”保障溫暖過冬
自2017~2018年供暖季以來,中國石化連續5個供暖季圓滿完成保供任務,生產安全平穩、市場保障有力,成功應對多次極寒天氣。
今年以來,國際地緣政治局勢持續動蕩,國際油氣市場價格大幅上漲,國內疫情多點頻發,管控升級內需受挫……面對今冬明春嚴峻的保供形勢,中國石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深入推進生產經營優化,全力穩運行、穩市場、穩效益。
今冬明春供暖季,歐洲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有可能難以緩解,進一步推高歐洲荷蘭天然氣交易中心(TTF)現貨價格,并帶動普氏日韓標桿指數(JKM)現貨價格上漲,天然氣貿易風險陡增。
國內液化天然氣進口成本大幅攀升致進口量大幅下滑,管道氣顯現成本優勢進口量有所上升,國內將需求轉向天然氣長約供應。
從我國宏觀經濟方面看,政策持續發力、疫情逐步緩解、需求集中釋放,國內需求或將迎來明顯的復蘇反彈。但當前的宏觀經濟預測結果受國際政局、政策強度和疫情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氣象機構對今冬明春的天氣預測尚未發布,因此國內需求可能出現同比增長的正常情景或同比持平的低速情景兩種情況。
國內供給方面,今冬明春可供資源主要包括國產氣、進口氣和以儲氣庫為主的調峰氣三類。其中,國產氣和儲氣庫調峰氣供應可靠性最高;進口管道氣和長約液化天然氣(LNG)有合同和照付不議條款約束,供應可靠性較高;現貨LNG量、價均由國際市場供需決定,供應可靠性相對最低。
在這樣的背景下,集團公司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部署2022~2023年供暖季天然氣保供工作,將建立“日調度、周運行、月總結”保供機制,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中國石化全力推進天然氣增儲上產,重點加快推進川西、鄂北、東北常規氣和涪陵、威榮、丁山頁巖氣產能建設;主動與外方長約資源商對接溝通,積極協商供暖季提貨計劃確保執行穩定,搶抓國際采購窗口期,擇機開展現貨采購,提前鎖定2022~2023年供暖季現貨資源;全力推進儲氣能力建設,按照“應儲盡儲”原則,加快推動儲氣能力建設和儲氣庫注氣,優化青島、天津LNG接收站運行;全力保障居民用氣需求,做好“壓非保民”準備工作,確保圓滿完成保供任務。
氣田體檢“換新升級”,產能建設節奏加快,推動天然氣穩產上產
10月上旬,天氣漸涼,江漢油田涪陵頁巖氣田焦頁1號巡檢站站長汪斌和同事們一起對提產后的氣井進行仔細檢查,確保冬季安全高效生產。這是中國石化積極籌備冬季天然氣保供的一個鏡頭。
國產氣是冬季保供的基本盤。得益于國內企業持續的增儲上產努力,國產氣近年來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去冬今春供暖季,我國共生產天然氣94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3%。
今年以來,集團公司堅持常非并舉、海陸并進、少井高產,加強部署優化,強化運行組織,按照年度生產運行方案統籌推進天然氣生產。
6月4日,我國最大海相酸性氣田普光氣田全面停產技改檢修成功復產,作為“川氣東送”工程主氣源地為沿線六省二市80多個城市、2億多群眾提供清潔能源。
同樣暫停生產進行深度“體檢”的還有元壩氣田。“元壩氣田設計穩產年限為6年,現在已經持續高產穩產8年了。氣田建設之初裝配的軟硬件,如今已經落后。”西南油氣副總經理吳基榮介紹。9月5日,元壩氣田完成全面停產檢修技改并成功復產。炎炎夏日,兩個主力氣田高質高效完成停產檢維修,實現“換新升級”,確保供暖季滿負荷生產。
除此之外,今年集團公司層面還組織多次專題研究和上產督導,全力應對東北、西南、西北等地疫情防控對生產的影響,有序化解川渝極端高溫限電影響,加強川氣東送外輸降壓協調,加快推進產能項目和配套工程建設,高效組織做好供暖季前檢維修、清管等工作,抓實產銷統籌,強化重點企業的組織協調,天然氣保持上產態勢,努力保障供暖季自產氣發揮最大能力。
元壩氣田加強精細化管理、強化措施穩產、深挖老井潛力,氣田35口井日產氣1200萬立方米左右,今年累計產氣31億立方米。此外,他們提前部署今冬明春產銷計劃,落實冬季天然氣供氣高峰措施。目前,西南油氣日產天然氣超2400萬立方米,今年投產新井近80口。
涪陵頁巖氣田提前完成冬防保溫工作、加快新井投產速度、精細老井管理,提高上產水平。今年涪陵頁巖氣田投產新井59口,新增產能6.71億立方米,日供氣量增加310萬立方米,目前,氣田日產天然氣2000萬立方米左右。
截至10月26日,華北油氣年產天然氣40.09億立方米。他們著力提高新井當年產量貢獻率,確保實現50億立方米以上年產量目標。
中原油田普光氣田優化完善“一井一策”生產機制,強化氣井動態分析,加大氣井維護作業力度,疏通站場集輸管道流程堵點在輸氣環節挖掘提產潛力。截至10月31日,該氣田59口生產井日產井口氣2521萬立方米,今年累計產井口氣69.1億立方米。
截至目前,普光等四大主力氣田已累計生產天然氣237.01億立方米,為今冬明春天然氣供應備足了“糧草”。
多方籌備資源,加快儲氣能力建設,“應儲盡儲”備足“底氣”
10月19日,中原油田天然氣產銷廠技術員王帥和同事們來到衛11儲氣庫群進行壓縮機的巡檢工作,之后,他們驅車來到文13西儲氣庫進行巡檢。當前,中原儲氣庫群正處于注氣的關鍵階段,運維單位有力保障安全平穩運行。
儲氣庫調峰氣在歷年冬季保供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去冬今春,國內儲氣庫凈采氣123億立方米。2022年,我國新建成白9、蘇東39-61、驢駒河等儲氣庫,調峰能力穩步增長。結合設施建設和注氣進展,預計今冬明春我國儲氣庫將形成177億立方米調峰能力。
集團公司多次專題研究2022年天然氣經營、儲氣庫注氣等問題,要求千方百計按照“應儲盡儲”原則組織加快儲氣能力建設和儲氣庫注氣工作。截至10月31日,天然氣分公司已累計向文96、金壇、衛11、文23等9座儲氣庫注入天然氣近28億立方米,調峰能力達1500萬立方米/日以上,可滿足3000萬戶家庭一天用氣需求,有力夯實了今冬明春保供工作資源基礎。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進口LNG資源價格暴漲等因素影響,國內天然氣市場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保供對象增多、保供成本上升,對冬季天然氣供應提出了更高要求。
照付不議合同約束下的長約LNG是我國LNG進口的主體。2020年以來,我國供應商大批量簽署長約LNG,其中部分于近幾年開始供應。上個供暖季,我國共進口長約LNG341億立方米。
2021年3月,中國石化和卡塔爾石油公司簽署了200萬噸/年LNG長期購銷協議,今年1月15日,首船9.4萬噸LNG在天津LNG接收站開始卸貨;2021年11月,中國石化與美國維吉液化天然氣公司共同簽署了為期20年、400萬噸/年的LNG長期購銷協議,今年5月10日,滿載7萬噸LNG的穆勒號LNG運輸船成功靠泊天津LNG接收站碼頭。
與此同時,天然氣分公司緊盯國際LNG價格走勢,加強與資源方溝通,優化船期安排,并充分利用第三方LNG接收站,持續提升資源保障能力;按照“應儲盡儲”原則,落實調峰保供資源儲備,文96等9座儲氣庫已形成有效工作氣量20億立方米,高峰月可供氣量達2500萬立方米/日,為供暖季儲氣調峰、穩定供氣備足“底氣”。“儲氣庫是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將嚴格落實各項生產指標,加大儲氣庫注氣力度,積極做好設施維護、保養及測試工作,確保天然氣注入過程持續平穩、安全順利。”天然氣分公司儲氣庫分公司經理、黨委書記張云福說。此外,供暖季前,青島、天津兩座主力接收站10座LNG儲罐罐存也力爭達到總罐存的80%。
10月16日,在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工程6號儲罐建設現場,儲罐部經理楊華正在罐頂檢查設備安裝情況,為供暖季前投用做最后的準備,二期工程5號、6號兩座22萬立方米儲罐將于供暖季前投入使用,將新增儲氣能力2.8億立方米。該接收站負擔華北地區調峰保供任務,LNG儲罐高峰期調峰能力可達3000萬立方米/日。
9月26日,青島LNG接收站二號泊位順利安裝完成中國石化首套20寸卸料臂,預計將于今年底達到投用條件,青島LNG接收站年接轉能力將從700萬噸增至1100萬噸。“我們將全力以赴做好‘二號泊位’投產前各項準備工作,同時密切關注船期,保障LNG船舶安全靠泊,確保資源平穩接卸,全面保障華北地區今冬明春天然氣供應。”天然氣分公司青島液化公司副總經理申永亮說。
此外,山東管網南干線、皖東北輸氣管道、中原儲氣庫群東部氣源管道也將陸續于年底前投入使用,為供暖季區域市場保供發揮重要作用。
